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在硅谷举办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新书发布会'

    在硅谷举办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新书发布会

    提交: 2012-11-08, 22:10:30 由 王德禄

         硅谷时间2012年10月2日下午,我的《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新书发布研讨会在硅谷丁丁电视台举行。这次会议由丁丁电视创办人丁维平女士主持,出席的嘉宾有硅谷安培公司创始人李心培,橡子园创投合伙人龚行宪、朱伟人和臧大化。此外,到现场的还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新加坡科技创业园园长叶傅升,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创办人舒建华,硅谷无线协会会长黄启明,华美半导体协会会长彭亮,中华咨讯网络前会长邢苏星,中华电信全球公司总经理杨明贤,王氏基金创办人、太平洋路德大学校董王成钊,北美新浪总经理陈岸,腾讯美国人才招聘专家、前Google总部资深HR张琦,北大校友会会长苏战,精采潜龙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国栋,长城战略研究所合伙创办人、北京大学教授刘志光等。

     

    一、我在新书发布会上的讲话:

         谢谢大家。为了今天这个会,我提前想过要讲点什么呢?今天我主要讲三个事:第一个事是这四年写书的历程中,我有什么变化,中国有什么变化;第二个讲我这本书里的主要观点,或者哪些观点在中国更被重视;第三个是讲下一步中国在创新方面应该怎么走。

         我这本书看起来采用的是传统的写作方法,但实际上这是个互动的写作过程。我每年两次来硅谷拜访各位学者、企业家、创业者后都会写个博客,随着中国高新区被所有人知道,可以说是我用一个个博客、微博这样的方式和大家互动,与中国的高新区互动的。后来,我看到我写的那些微博和博客都随时在网络上传播着,我觉得很欣慰,因为这也说明,我写书的过程也是一个在完善人脉的网络。

         与此同时,中国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国的高新区有国家级高新区、省级高新区两级,而这四年中,中国的国家级高新区从56家上升到104家,增加了近一倍。第二个变化是硅谷和中关村高新区之间的互动和链接有了非常明显的增加,这点也是我感觉最明显的。这其中,我觉得我也立了一定的“功”,比如,我在国内可能随时接到中国高新区领导类似的电话:“我们高新区要到硅谷去找XXX,请帮我们联系一下”。我这次来硅谷让我吃惊的是,我感到中国在硅谷的活动比我四年以前来多的多。我也能想象丁维平的丁丁电视迅速崛起,现在这么火,这都能体现出中国新经济动力的大大加强。第三个变化是中国高新区之间的联系也在大大加强。在过去,只有中关村出去学习别的高新区,少有别的高新区来到中关村学习。现在可不一样了,各地派团到中关村学习也很多了。这些省级的高新区除了到中关村以外,他们到别的国家级高新区如到张江、武汉去学习的次数也是很多的。经过了这四年中,中国的高新区分出了三类:一类叫世界一流园区,是中关村、张江、深圳、成都、武汉、西安这六个;中间的一类叫创新型园区;第三类叫特色园区。这还是当时对那50多个高新区进行的分类,而现在又出了50多个这样的高新区。

         第二,我想说说这本书里面的主要观点。而在这本书众多的观点中,今天我想主要说几个在中国更受重视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新经济的区崛起要和高端链接,就像中关村要和硅谷链接,武汉要和中关村和硅谷链接是一个道理。现在所有在中国做新型区域的人都懂得这个道理:要想发展,不光靠自己闷头招商引资,还需要和高端链接,这也是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因为这本书主要介绍了新竹、班加罗尔、以色列、中关村如何通过和硅谷链接而崛起的;第二个观点是:创业者分为跨区创业者、系列创业者、改变世界梦想的创业者三种。我们在座的创业者们,尤其是来自橡子园的创业者,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最大特点是系列创业,而这个类型的创业者现在中关村开始越来越多,中国的未来的进一步发展也应靠更多系列创业者。第三类创业者是这里面最重要或者说最在中国受到重视的一类,叫做改变世界梦想创业者。这个观点不是我想起来的,而是在硅谷看到的、学到的。我在国内介绍了很多关于这类创业者的观点,这一观点也受到了非常多人的接受和重视。可以说在以前的中国是没有改变世界的梦想的,而现在已经在逐渐出现了。现在无论是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中关村管委会的领导还是创业者本人,改变世界梦想成为了他们新的追求。书中第三个观点是天使投资是原创之母。天使投资呢,是个人对创业的支持,但在中国目前看来,政府在投资方面起的作用还是显得太多。虽然我到中关村或各高新区都会重点讲政府作用很重要,但是,任何地方都需要发展天使投资,因为只有天使投资才能把原创的东西挖掘出来。在中国目前靠政府投资的情况下,一些好的创业想法如果想要政府投资,必须请来许多专家来论证可行性,结果论证了半天,结果就会把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原创扼杀掉。

         第三,关于中国新经济未来。现在回忆改革开放三十年,会发现是十年一个坎。第一个十年是思想解放的八十年代;第二个十年就是民营企业崛起的九十年代;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是中国制造在全球崛起的时代;而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在这个十年中,到底中国又将有什么会崛起。在我看来,答案就是中国的新经济会在全世界崛起。与之相对应的中国也有一些相应政策,比如提出了“在2020年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比如上世纪就提出的“中国要走自主创新之路”。以上这些是官方说法,我个人的话,我认为中国会在新经济或者创造方面走出一条路,对此我也有我自己的论据。第一,中国的创业在全世界呈现出来最活跃的态势。举个例子,硅谷在创业最活跃的时候一年创办约1.5万家公司,但中关村每年创办企业的数字是3万,如果不管创业质量高低,仅看创业数量的话,中国是远远大于美国和欧洲的,是全世界创业最活跃的国家。在中国,我们把走出死亡谷的创业叫做瞪羚,瞪羚在硅谷对应的就是IPO。在中国的瞪羚比例增加的速度很快,连续几年超30%;中关村连续五年IPO的数量都超过了硅谷,其中09年硅谷只有2家的时候,中关村却有29家。同时,最近五年中国公司在纳斯达克的上市的数量也大于美国公司,美国公司是110家,中国公司是145家。但是,中国至今没有出现改变世界的大公司,没有出现Facebook,没有出现苹果。这是因为中国人创业的时候没有改变世界的梦想。除此之外,还因为中国的天使投资不发达,技术转移机制不通畅。上述这三方面是制约中国出现改变世界梦想创业者的原因。

         中国的改变告诉大家,未来十年就是需要大家去硅谷不仅仅学习技术,还要去和有想法、有梦想的人交流和学习——就像在座各位,你们既是天使投资人,又是有充分创业经验的人。现在的创业,不是一般的求生存,也不是求发展,而是求变革。可以说,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能不能走出新经济,能不能走出原创的新产业,能不能出现改变世界的大公司,这个事的希望在硅谷,而不是在中国。我想这一天肯定会实现,我也打算把未来十年的中心放在硅谷,放在丁丁电视台,谢谢大家。

         

    二、    在《硅谷中关村人脉网络》新书发布会上的嘉宾及发言

    龚行宪

         橡子园基金III的主要管理人、华星光通及旭钊科技董事长、玉山(Monte Jade)科学和技术协会担任理事长、亚裔美国人的美好政府促进会(AAGG)创立者和主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圣克拉拉大学MBA。

     

         我还记得王所长第一次来访问橡子园是在2005年,由于王所长在国内是做策略性的事,而我们整个公司的成功都是靠策略,所以我高兴王所长看得起橡子园。

         我们在硅谷很多年了,一转眼几十年,也看到华裔工程师慢慢变成创业家,看到橡子园慢慢做起来,看到硅谷慢慢成功。在2000年由于经济的影响,硅谷从一个高点上掉到谷底。在这段时间硅谷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硅谷要利用和亚洲的关系,所以硅谷的公司就开始世界化。以前,有很多公司几乎所有事情都在硅谷做,但是2000以后就发觉就行不通了,创业一定要世界化。所以在2006年后,我和朱伟人、臧大化新的橡子园几乎投的公司都和国内有关系。王所长写的书是说我们在国内要copy硅谷,我们要建立人脉,就像是中国人一直说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像王所长提到的Facebook、Apple、Google等高科技,几乎全是硅谷出来的。我想这有几个原因,一个是创业的精神,另外一个是硅谷的分享精神。创业这件事本身重要,创业家的理念分享也很重要。这些我们要融合在一起,使我们变得更成功,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谢谢。

     

    李心培

         1991年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行政主管交流委员会委员,成为该委员会第一位华人委员。1993年被加州州长威尔逊任命为加州大学校董会董事,成为该校第一位华人校董。曾任加州“玉山科技协会”董事长等多个社会团体的负责人。伊利诺伊大学学士学位、斯坦福大学机械系博士学位。

     

         我今天也从不同的角色分析一下王所长的这本书,他给我们呈现了一部很好的近代史,过去四十年硅谷是怎样的一个发展,大家都能借此看得很清楚,怎么往前走,历史是一个很重要的见证。我们从前到这里来都是Hardware,都是硬体的东西,后来就变成软体的东西,现在就变成Social Network的东西,变成了人跟人脉的关系,所以这是整体上的转变而不是技术上的转变。

         当很多学校、研究机关没有时间可以反应的这么快的时候,这时小公司是不错的。你要问我们将来的希望在哪里,我们将来的希望是这些海归回国创业。我们度过了在这里读书、生存的过程,现在大家都能在这里生根、在这里成家立业了,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怎么样可以开花结果。如今,我们在这里是有开花结果的成就的,我们这里很多的创业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是很好的果子。这些果子,就希望王所长回国了多多介绍,你可以到这边来采摘,我们两边联合起来是可以征服世界的。

     

    朱伟人

         橡子园基金合伙人、苏马基金董事长、美国领导论坛的董事会成员、民主党顾问、亚杰商会(AAMA)创始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工程学位,并拥有MBA学历。

     

         刚王所长讲创业一定要国际化,我们发现在硅谷创业也需要国际化,假如没有国际化,就拿不到财务、技术、人才、市场方面的资源。在此时,硅谷和中国的交流就变得非常重要,中国需要硅谷的文化,需要硅谷的资源,以及很多尖端方面的事情;而硅谷如果还要把尖端科技往上发展,人也不够,资源也不够,所以,也需要中国的资源。要知道,中国这个资源真的很大,比如,美国工程毕业比法律毕业的人还少,因为念工程很辛苦很辛苦,念科技的也很少;是在中国呢,每年毕业的600-700万人中,念科技的占很大的部分,所以双边合作非常重要。我们2006年就觉得必须要把商业模式和科技的发展尽快跟中国交流,这样才能加速发展。在我们过去十年的盲目投资已经清理的差不多了,所以我觉得王所长的书出的太合适了。

     

    臧大化

         橡木科技(Oak Technology创办人及董事长、Data Technology Corporation创始人及董事长、Xebec公司创始人。

         美国圣塔克莱拉大学(Santa Clara University)电机工程硕士、国际科技大学(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University)荣誉博士。

     

         想冒险的人都来到硅谷,不仅是因为硅谷的环境、资金、人才,而且最重要的是在这里创新理想是会被扶持的,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没有第二个硅谷。硅谷不单是思维创新,在投资方面也是抱着冒险精神,确实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我开公司以后,希望这个理念可以帮助下一代人,希望他们可以成功,所以我们橡子园投资都是从种子基金开始。

         中国早期来美国留学的人,在医学、医药方面很多人都念的很好,如果在这里很努力,都可以做到管理阶层。然而,随着整个生命科学的发展,在美国很做的好的人,在中国可以做的更好、更快。

         为了这批海归在中国的环境之下能有更好的机会,我们得为他们做出一些事情。在半导体方面呢,我们也做了一些,因为这里是科技之都的关系,来自中国、印度和台湾的工程师很多。这些半导体领域的海归到国内尝试不同领域的人越来越多,在不久的将来会有很大的成果。

     

    舒建华(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创办人):

         我很幸运,王所长当时要做这个项目时,通过他的一个朋友找到了我。我对王所长他们当年决定做硅谷和中关村人脉方面宏观、微观的结合研究,感到特别的兴奋和欣赏。王所长每次来硅谷我每次都是他的车夫,书的全程我都知道。

         我觉得创新社会里最核心的就是人的想象力,而纯艺术又是最重要的灵感源泉。硅谷的创造性已经很强了,但如果将来需要继续发展我觉得从原创性这一角度。

     

    叶傅升(斯坦福大学教授,新加坡科技创业园园长):

         我可以说是新加坡科技园的创始人吧。我认为一个科技园区要成功,不光是去建设一个园区,因为人力、活力和文化是不可抄袭的,硅谷的文化是别的国家很难抄袭的。日本的筑波科技园是从纯科学的角度,把一大帮聪明的科学家放在里面,结果完全做不出东西来。香港的科技园是把一大堆商人放进去马上就要成功,这样也是错误的,做不出来的。

     

    黄启明(硅谷无线协会会长):

         在最近几年,中国和硅谷的交流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巨大的提高。我从09年在协会做义工,当时只接待过一个中国企业;去年我又回到硅谷,一年间接待了许多中国企业。我感觉这种交流真正的增加了,而且深度也增加了,不仅仅是过去逛逛园区,而是真正在会议室开始谈合作。这是中国高技术公司想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此外,我感觉到另一个很大的变化是现在创业的热情非常高涨,几乎身边的人都在创业。

     

    Victor Wang(中关村瀚海硅谷科技园总裁):

         通过这本书我重温了中关村以及中关村和硅谷之间的人脉,我收获非常多,前天华源的年会我和王所长也见了面。中关村在海外做科技园是刚起步的,让我觉得非常任重道远,很多事情都是在探索中。好在橡子园诸位积累了非常多经验,虽然前面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有各位前辈,有王所长的书,我对这个事情还是有信心的。我们正式开业才三个月,我们应该和华源、橡子园等一起,希望能一起在中国和硅谷之间架起一座金桥,和各个角度帮助创业的公司,不要再走我们之前的弯路,尽快顺利达到他们的理想。

     

    张琦(腾讯美国人才招聘专家):

         很荣幸参加今天这个会,王所长这本书历时四年,出版不仅是一种结束,还是一种开始。我发现中美的人才交流越来越多,一方面回国的人越来越多,像腾讯、百度、阿里巴巴长期有硅谷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许多硅谷公司如谷歌等用L1的签证方式把一些国内的技术人才带到硅谷。此外,书里面提到的创业也是需要人才,有句话是说“创新的第一要素就是人力资源”,这也是把一群人聚在一起做事情的过程。我希望王所长以后再版的时候再加入一些内容,比如丁丁电视这样新媒体的代表,比如对中美交流起了很大作用的新浪微博等等。谢谢大家!

     

    杨明贤(中华电信全球总经理):

        我个人和大家不一样,我是在这边不是创业,台湾中华电信派我过来已经四年。其实我很少看这类书,但王所长的这本书我看的很仔细,从中受益良多。中华电信来这已经有十年了,以后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请不要客气。

     

    彭亮(华美半导体协会会长):

         由于我刚下飞机就直接赶过来,这本书我还来不及拜读。王所长做的这件事意见很好的事情,大家也知道,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是我在大学时很好的朋友。他刚回国的时候有写一本书叫《硅谷商战》,他是从工程师的角度,正在创业、想了解硅谷的心态的角度来写。王所长能把这么多内容写入一本书这很了不起,以后我一定会好好拜读。

     

    新书发布会电视节目请见硅谷丁丁电视: [www.dingding.tv]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2-10-26 | InnoSpring:中国人在美国创办的孵化器
    2012-10-04 | 中国应发展天使投资辅助创业
    2012-05-21 | 头脑风暴:企业愿景开发工具
    2012-05-07 | 创新全球化中技术转移的五大新趋势
    2012-03-01 | 我2012年2月发的微博
    2012-01-29 | 在硅谷《继续寻找张纯如》
    2012-01-20 | 硅谷能量来自何方?
    2011-11-25 | 离开硅谷,是否还有Facebook
    2011-10-18 | 乔布斯的遗产是“改变世界”的梦想
    2011-10-02 | 自主创新重在文化
    2012-09-20 | 以商业模式寻找天使
    2012-09-17 | 超越锚定以近于道
    2012-08-16 | 创业是一个试错过程
    2012-08-07 | 天使投资元年话“天使”
    2012-07-27 | 新兴产业,原创之道
    2012-06-28 | “科学视角主义”是新经济的新视角
    2012-05-28 | 培育“瞪羚企业”,打造宁波的区域个性
    2011-12-26 | 以创业升级带动孵化器升级
    2011-10-15 | 中国创业进入新的阶段
    2011-08-15 | 迎接创新全球化的新时代
    2011-08-08 | 自主创新:高新区战略提升
    2011-04-15 | 省级高新区升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性安排
    2010-11-17 | 萨特米尔:中关村的发展出人意料
    2010-10-16 | 到广东对高新区培训
    2010-08-27 | 产业原创——世界一流园区的产业梦
    2010-08-25 | 科研院所改革向哪里去?
    2010-07-02 | 莫斯科随笔
    2010-03-18 | 中国应该买入并持有足够多的大宗商品
    2010-03-03 | 自主创新亟待加强制度建设
    2009-11-07 | 从科学哲学看中国向何处去
    2007-08-09 | 北京——创新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