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口述史:中美历史方法论之异同'

    口述史:中美历史方法论之异同

    提交: 2011-08-13, 00:17:03 由 王德禄

         2011年7月21日下午,樊洪业和王作跃来到了长城所。他们俩在科学史方面都很有成绩。这次他们来,一方面讨论《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一书的编辑问题,一方面讨论口述历史的方法和原则。我觉得这次讨论很有价值,就写了这篇博客与大家共享。

        中国人做历史和美国人做历史有什么区别?

         樊洪业主要介绍了做口述史的方法,重点介绍了三点:整理原则、整理难点的处理、常见口述史的问题。樊洪业讲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他讲过之后,我们就口述史的问题讨论起来。

         我认为,中国人做历史做得最早,最深。记得戈革当年曾说过:如果我做玻尔年谱,肯定比国外所有的人做得都好,而且我会完全按照中国人做年谱的方法去做。当时戈革正在翻译《玻尔文集》,他说翻译完了就做,但是到后来未能如愿。今天樊洪业讲的,恰恰把西方口述史和中国悠久历史传统结合在一起。中国人说的历史很简洁、贵族化,并不是把人的经历当历史处理。西方则越来越尊重个体的经历,在这方面,中国现代史越来越向美国的历史学习,口述史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在美国发现历史》,我很纳闷,美国历史这么短,怎么能在美国发现历史呢?看这本书感觉到,确实美国做历史的独立性非常强,而中国是发现历史的精髓。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我认为对口述史方法的研究很有价值。

         王作跃认为,西方人的理解是独立性就是真髓。他提到,美国做口述史具有多样性,有三个主流:一是全盘托出;二是需要整理;三是更深度的口述史。樊洪业表示,王作跃所说的深度口述史才是真正的口述史,现在我们国内做的都是在抢救历史。目前,国内口述史的队伍不成熟,不是特别规范、学术化。国外都是学者亲自去访谈,自己做研究,而国内的研究者很少有人亲自去采访。

         刘志光提到,中国有口述史传统,现在做的就是中国传统的口述史。传统口述史开始主要是在民间走访,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才允许人们去做口述史,现在逐步往规范的口述史方向做。如今北大、华师大等院校尽管都建立了口述史队伍。但是做口述史的人仍处于自己摸索阶段。对于近现代史专业来说,如果想研究50年代归国科学家,尤其是他们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命运,可能没有比研究《19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这本书中科学家们的经历更真实的,因为此书大面积地印证了知识分子的命运。

         樊洪业说到,口述历史的方法:第一,人们很快把口述人的感受记录下来,比如人类学、社会学。第二,中国做口述史趋向于草根、大众,而不是精英化。但我们做的口述史一定要精英化的,因为我们做的是科学史。如果没有精英化,这一类口述史就没有意义。当然如果讲到科学与大众的关系,可能会适当提到大众化。国外真正搞科学史的都很重视内史,主要讲科学家的研究的思路,做实验的过程,科学内部牵涉的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国内的内史没有太多可挖掘的东西,大量的都是科学家的经历。王作跃很赞成樊洪业讲的口述史技巧,还说他讲的很现代。王作跃认为,口述史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用。他本人做口述史工作更多的是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希望口述者讲的越多越好。王作跃还认为,樊洪业有两点讲的很重要,一是在不歪曲原意的前提下先要尊重口述者的原意。另一种是可靠性,他是本着对读者负责的态度来做历史研究的。王作跃希望自己做的历史可以经得起考验,不是美国的考验,也不是中国的考验,而是历史的考验。他说,在演讲、做报告的时候,你可以讨好现在的学者、听众,但是历史会改变,听众也会改变。

        本历史?他历史?

         我认为,中国历史跟中国文化联系很紧密,应该去研究。我和樊洪业在努力的做本历史,王作跃做的是他历史。如果王作跃即做本历史又做他历史,就能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强者。看了张纯如写的《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之谜》一书,我觉得,中国人历史修养再强、再高,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这是因为张纯如在写他历史。王作跃则认为,有人说本历史就是“一个外国”。不要认为自己做本历史就自我限制,不如做他历史。实际上,这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做历史都会有距离感。我觉得王作跃说的距离感很重要。最近我阅读了《中国人在哈佛》,书中提到学生进入哈佛大学以后,老师要求他们对中国产生距离感,还要给他们做很多工作,让他们产生距离感,否则老师就会认为很难给这些学生讲课。如果学生对中国没有距离感,老师一提到中国不好,他们就会为中国辩护。我一开始不理解,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有了新的认识,不只是做历史,做任何学问都应该有距离感。因为只有距离感,才能有独立的见解和独立的判断。


     

    我的相关日志:   2009-11-19 | 奥巴马之行与G2
    2009-08-03 | 中美会谈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2009-03-13 | 揭秘华人早期硅谷开拓史
    2010-06-21 | 在哥本哈根拜访玻尔研究所
    2010-04-28 | 玻尔文献室:量子力学与中关村
    2011-01-24 | 大陆最应该学习台湾的是产业研究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09-08-17 | 思考中国百年科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