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华股评网

25889 条 (25889 未读) 共 37

名人博客 名人博客
经济学人 经济学人
民间高手 民间高手
总裁博客 总裁博客
机构博客 机构博客
 « 

王德禄

  • 固定链接 '面向新经济的京台科技合作'

    面向新经济的京台科技合作

    提交: 2013-02-28, 22:48:38 由 王德禄
         2月25日下午,我以北京市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加了 “如何发挥台资企业在北京创新体系中的作用”的讨论会,参会的还有中关村管委会国际合作处处长卢江,市台办经济处处长刘清,市科委张星、闫芳、李萍等人,还有台湾拓墣产业研究所大陆区总经理李大卫,联发科政府事务部总监李春锋,研华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张帮才、财务总监史军等。会议先由刘清处长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组织情况,由拓墣产业研究所具体介绍了主要内容,再由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领导及台资企业代表就课题内容提了意见和建议。我在会上做了如下的发言。

     

         北京和台湾都是全球创新的高地,吸引台湾的创业者和高新技术企业来北京、来中关村创业,这对于双方都是共赢的。为了更好的加速二者的融合,我认为需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让新的政策及时惠及台商。我们的创新政策体系是在一直变化的,比如近年来出台的“千人计划”、“跨区域创业”等等。刚才提到的38家没有台湾母公司的台资企业,这实际上就是台湾人来大陆创业。我们的“千人计划”如何把这些人纳入其中,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因为这些人都是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些新的政策,让它们充分的体现出来,让台商真正享受到这些新的政策。

         第二,要让真正有效的政策落到实处。中国的很多政策可以说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并无多少实际的可操作性。但是其中的一些,确实是有效的,能给予企业很大的帮助,如创新基金、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进京指标等等,这些政策对于台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这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而且这里也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一些已经出台优惠政策,一是它的传播范围不广,只有几个企业享受到了,二是申请起来程序特别繁琐,很多企业就放弃申请了。将来我们要做的是把这些政策让所以企业和创业者都知道,让政策理解起来更加明确、执行起来更加简单。

         第三,要让北京和台湾进行更加紧密的链接。刚才拓墣报告中提到,根据世界经济谈论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台湾专利生产力(平均每人专利数)连续四年全球第一。目前中关村想打造全球创新中心,就应该把台湾列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有条件打造创新中心的,全球最多十个地方,硅谷、以色列、台湾、波士顿、班加罗尔等等。在我的接触中,硅谷、中关村、台湾是联系最紧密的。我的很多朋友都是通过硅谷,把台湾人引到大陆,并在中关村进行创业。现在天使投资人在硅谷,创业者来自台湾和大陆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要将越来越多的台湾人引到中关村,让台湾的高技术创业者来中关村创业。我们需要和台湾进行更紧密的链接,形成新一轮的京台科技合作。

         第四,要在新经济的背景下进行京台科技合作。原来中关村接触外界需要台湾的中介作用,台湾对中关村国际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现在却越来越边缘化,这主要由于台湾的产业模式决定的。过去十几年有一些台资企业在中关村发展了几年又离开了,他们大部分去了上海,这主要是中台合作现在仍然是以制造业全球化为主线。对于台湾来说,如果还是只想在大陆发展代工制造,用便宜的人力资源,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这种模式也将逐渐丧失优势。现在中关村已经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之一,值得欣慰的是,中关村并不是制造技术的研发中心,而是新经济、新模式、新制度的创新中心。台湾应该走出依靠制造业的技术路线,到中关村去创造全新的模式走向世界。如果台湾想通过服务业走向全世界,那就更加离不开中关村,任何新的业态只要能在中关村向大陆推广,就能在全世界推广。有台湾人会担心,将来台湾的研发都被吸引到中关村,台湾可能会失去活力。我认为这种担忧是多余的,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会有更多的研发中心来到中关村,而且领域将会越来越宽。我们要继续支持研究京台之间的合作机制,大陆人怎么去台湾发展,台湾人怎么来大陆发展,并且还要支持以创业、天使投资为核心的新一代的创业者、孵化器、发展模式等等。

         当前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很多采用新模式的公司的创业团队都是由;来自硅谷、台湾、中关村三部分人组成。中关村目前就是在寻找改变世界的商业模式和创业者,但是中国的思想意识还不够解放,相当多的成功创业者都是在硅谷、日本和欧洲孕育他的创业梦想。现在我们希望,将来可以在台湾来孕育更伟大创业梦想。这个一个很好的课题。改变台湾人原来闷头发财的理念,虽然这是台湾过去的成功经验,但目前来说变成了台湾发展的劣势。台湾人需要睁开眼睛,看着变化中的世界,把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发挥出来,进行新一轮的京台科技合作。


    我的相关日志:   2010-11-02 | 创建全球链接,打造世界光谷
    2010-10-30 | 与曹聪讨论中国科技政策
    2010-10-27 | 空中飞人:走出去建立全球链接
    2010-10-22 | 与台湾拓墣所探讨大陆与台湾的新兴产业合作
    2010-09-28 | 硅谷的经济引擎:身处险境
    2010-08-30 | 大宗商品与全球化
    2010-08-23 | 一个智库的成长故事
    2010-08-13 | 大国崛起需要丰富的区域创新作前提
    2010-08-11 | 参加许良英90寿辰生日派对
    2010-07-12 | 为“瞪羚企业”喝彩
    2012-12-14 | 第三代孵化器
    2012-10-26 | InnoSpring:中国人在美国创办的孵化器
    2012-10-04 | 中国应发展天使投资辅助创业
    2012-09-20 | 以商业模式寻找天使
    2012-09-17 | 超越锚定以近于道
    2012-08-16 | 创业是一个试错过程
    2012-08-07 | 天使投资元年话“天使”
    2012-07-27 | 新兴产业,原创之道
    2012-06-28 | “科学视角主义”是新经济的新视角
    2012-05-28 | 培育“瞪羚企业”,打造宁波的区域个性
    2009-02-26 | 访硅谷美华科技商会两任会长杨俊龙、曾衍嘉
    2011-01-24 | 大陆最应该学习台湾的是产业研究
    2011-01-13 | 约西·瓦尔迪:以色列高技术产业发展史的缩影
    2010-11-09 | 与曹聪讨论美国科技政策
    2010-04-19 | 中关村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最闪耀的名片
    2009-11-23 | 领先世界 中国高新区还要做几件事
    2009-10-19 | 企业科技管理中的“最低信息量”
    2009-08-17 | 思考中国百年科学史
    2009-06-29 | 创新基金是中国式的天使投资
    2009-05-28 | 高技术产业是强国的关键
    2012-05-21 | 头脑风暴:企业愿景开发工具
    2012-05-07 | 创新全球化中技术转移的五大新趋势
    2012-03-01 | 我2012年2月发的微博
    2012-01-29 | 在硅谷《继续寻找张纯如》
    2012-01-20 | 硅谷能量来自何方?
    2011-11-25 | 离开硅谷,是否还有Facebook
    2011-10-18 | 乔布斯的遗产是“改变世界”的梦想
    2011-10-02 | 自主创新重在文化